海伦堡地产IPO:比许家印小3岁的黄炽恒最后一战
海伦堡1998年创立于广州,比同样广州成立的恒大晚了2年。黄炽恒今年57岁,比许家印小了3岁。
海伦堡1998年创立于广州,比同样广州成立的恒大晚了2年。黄炽恒今年57岁,比许家印小了3岁。
然而,楼市资本论注意到,恒大2017年销售额5000亿,海伦堡只有350亿。
终于,负债243亿的海伦堡要向大哥靠拢,奋发图强了。10月22日在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。
在地产调控寒风冽冽下,黄炽恒能否如愿以偿?
1
广州十大富豪的最后一次关键战役
现年57岁的黄炽恒,目前兼任海伦堡董事会主席、执行董事及执行总裁三职。他为人特别低调,如果不是因为在股票圈里大出风头,外界很难注意到这位地产大亨。
短发示人的黄炽恒,给人感觉干脆利落,很有商界杀伐决断之气。通过佩戴的金边眼镜,让这种凛冽的威严,柔和了很多。黄炽恒的形象再次证明,在地产圈做大佬,没有胆量与知识是不行的。
目前正是楼市寒冬,中小房企普遍遭遇融资瓶颈。海伦堡此次赴港IPO,主要目的便是打通海外融资渠道,为扩张规模筹措资金。
楼市资本论了解到,海伦堡上半年以201亿元位列房企销售榜单第58名,前三季度累计完成销售330亿元,全年要实现500亿预定目标。海伦堡目前负债243亿,净资产负债比率也很高,2018年上半年达到103.1%。
作为身价140亿的广州市十大富豪,黄炽恒曾在股市大出风头,获得“最牛散户”称号。这次操盘海伦堡上市如能搭上港股“末班车”,将成为继正荣、弘阳地产、美的置业、大发地产以及11月12日上市的恒达集团之后,年内登陆港交所的第六家内房企。
前有大哥后有追兵,可以说,海伦堡成功IPO将可能是57岁黄炽恒的最后一次关键大战。
2
操盘海伦堡,上阵父子兵
在股市的纵横,黄炽恒证明了自己的胆识与才华。
2009年,黄炽恒与兄弟黄楚欣建仓上海莱士,一年后上海莱士股票飙升150%,以每10股转增7股的比例向股东发放红包,长期潜伏的黄炽恒兄弟也因此持股数大增,获得了A股市场“最牛散户”的称号。
因为长期持有股票,到2013年第三季度时,黄氏兄弟分别成为上海莱士的第六和第五大股东。有人估算,他们在这只股票上浮盈近3.6亿元。
2014年,黄炽恒因豪掷亿元申购新宝股份1000万股,再次被冠上“最牛打新散户”的称号。有媒体报道称,黄炽恒炒股赚的钱比海伦堡地产赚的都要多。
楼市资本论了解到,深谙资本市场运作之道的黄炽恒,曾经计划将海伦堡送上港交所。2015年8月,有消息传海伦堡在准备赴港上市,已委任中金作为安排行,集资额暂定约1.5亿至2亿美元。但之后,再没有过多信息披露。
海伦堡属于典型的父子档家族企业。在今次申请上市之前,黄炽恒持有广东海伦堡97.4%股权,儿子黄博文持有剩余的2.6%。黄博文今年25岁,现任广东海伦堡总裁助理,并于2018年9月21日获任为非执行董事。
在申请上市后,黄炽恒进一步集中股权。目前,黄炽恒通过Blue Antrix持有上市主体海伦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95.99%股权,并通过“受限制股份单位代名人”持有海伦堡中国3%股权,剩余1.01%股权由核心关联人士王涛女士持有,而海伦堡中国100%控股广东海伦堡。
从股权结构可以看出,黄炽恒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商界强人。
3
错判楼市,老牌房企“赶了个晚集”
作为一个老牌地产商,为何熬到如今才IPO?
海伦堡1998年创立于广州,比同样广州成立的恒大晚了2年。其前身为广东中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,业务涉及住宅地产、商业地产及运营、物业管理和文化创意产业商业四大板块。
作为广州老牌房企,坐拥华南这片房地产风水宝地,海伦堡至今20年了,业务规模还在百亿规模徘徊,相比较恒大,可以说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。
这种“龟速发展”与黄炽恒有很大关系。黄炽恒学建筑出身,对项目设计规划要求颇高,精益求精。海伦堡早期在番禺先后开发了华锦新城、中颐海伦堡、海伦堡御院、花样年华、流金岁月等项目,基本上都是“高举高打”,获称番禺楼市“高端王”。据说,其装修标准每平方米高达五六千元,可与星河湾媲美。
尽管对股票投资鲜有失手,黄炽恒对房地产市场却做出了严重误判。2014年,他认定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黄金时期,进入困难期,“未来多种因素都会制约房地产的发展”。
然而事实是,接下来的三年,房地产行业走出了一波上升行情。楼市量价齐升,房企纷纷高杠杆、高周转大干快上,海伦堡却因为误判形势,在“冲出广东,走向全国”的关键时刻,选择了一条求稳路线——放弃高端路线,产品定位下沉,转向中山、江门、四会、肇庆、惠州、长沙、武汉、西安等二、三线城市低价拿地,审慎扩张。
由于项目布局比较冷僻,后期销售都比较困难,大大迟滞了海伦堡的扩张步伐。2015年,海伦堡营收仅98.02亿元,尚未突破百亿关口。
楼市资本论了解到,2016年,海伦堡启动战略升级,确定了三年冲刺千亿的业绩目标,希望通过产融结合、多轮并进的方式,快速扩张规模。当年,海伦堡销售金额达到185.7亿;2017年达到351.1亿元,连续两年大幅增长。
今年上半年,海伦堡流量销售金额实现201.3亿元,同比增长36%,但与前两年89%的高增长相比,增长势头大幅回落,如今又遭遇楼市急冷,能否再高速成长已经非常令市场担心。
4
借贷243亿,三年激增三倍
追求高业绩的战略实施,近三年的快速增长,也让海伦堡负债急剧推高。
据招股书,2015年、2016年、2017年及今年上半年,海伦堡未偿还银行贷款及其他借贷总额分别为人民币83.61亿元、128.74亿元、205亿元及243亿元,借贷规模节节攀升,三年间激增近三倍。
不过,从负债率和现金流来看,海伦堡的财务还算稳妥。2015至今年上半年,其净债务权益比例分别为128.0%、69.4%、83.4%及103.1%;拥有的现金分别为12.8亿元、24.69亿元、45.96亿元及51.55亿元。
再从业务布局看,截至2018年8月31日,海伦堡在全国拥有112个项目,总建筑面积约2340万平米,涉及珠三角、长三角地区、京津冀、华西及华中五大地区共31个城市。对资金的需求缺口,也是非常大的。
尽管行业已经进入下行周期,但做大规模仍是中小房企的渴盼。如果能顺利上市,对于所筹资金,海伦堡将寻求合适的拿地和并购机会,优先用于增加土地储备;其次用于现有物业项目(包括昆明海伦堡中央广场、中山板芙项目及中山金色港湾花园)的开发建设,同时也能作为营运资金,维持公司日常运作。
随着行业老哥们摧枯拉朽般的横扫市场,碧恒万今年业绩冲击6000亿规模,三家合计市场规模近2万亿。这对于二三线品牌,是非常大的压力。
市场倒逼之下,海伦堡的IPO的确已经迫在眉睫。
5
估值与破发难题待解
早在2015年就计划上市的海伦堡,蹉跎至今才递交上市招股书,无论房地产大环境还是资本市场走势,时机确实不够理想。
对内地饥渴的中小房企来说,此时赴港上市,都得面对两道棘手难题:
一是市场估值压低。
今年,香港股市整个内房股的PE估值处于历史低位,地产股持续下跌,新股公开认购缺乏热情。而全国范围内楼市调控强化加码、金九银十持续下行、房地产企业高喊“活下去”,这种形势显然对海伦堡上市大为不利,不但增加操作难度,而且估值会被大大压低。
二是破发概率大增。
10月11日,美的置业发行1.8亿股,发售价格17港元/股,首日上市即破发,报收15.92港元/股,跌幅达6.35%。小米目前股价13元,港股上市至今已经从发行价17元跌去20%以上。
在港股新股破发率已近八成的糟糕环境下,海伦堡即便如愿上市,也会大概率遭遇破发,使融资效果大打折扣。
估值与破发难题待解之下,海伦堡需要未雨绸缪,在融资效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,及早准备应对方案,确保不影响公司扩张和正常运营。
楼市资本论看来,即便上市时机和大环境再不好,对海伦堡这类销售规模在行业五十名开外的中型房企来说,上市多少能为公司开辟一点融资渠道,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。
作为一家老牌房企,海伦堡已经错过了太多的市场机会。眼下,内房企赴港上市的窗口期即将关闭,楼市资本论祝愿海伦堡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能搭上资本市场的“末班车”。
版权说明:
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与付出,“楼市资本论”均已备注文章作者及来源。
本网转载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读者、传递行业信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发送消息至“楼市资本论(loushizbl)”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,非常感谢!